即將跳轉-SanjiNoir-黑侍樂讀-升級版網站,享受閱讀新體驗!
本文由電影特派員Comeback Kid跨刀聯播
(圖 1. 摘自uc.udn.com.tw) |
首先,針對《KANO》這部作品,個人並不想說什麼「以國片來說算是不錯」,或是「以一個年輕導演來說算不錯」這類的話。電影既然上了戲院賣票,沒必要另立一套標準來評量。把它跟所有國內外電影放在同一水平上衡量,也比較公平。
電影的核心還是故事。
嘉農棒球隊的故事很棒,應該會是很好的電影素材。可惜《KANO》只有後半部勉強救了整部片,前半部只能說乏善可陳。好像有豐富的劇情線,可是大部分都沒有好好發展跟挖掘,可以製造劇情衝突點的地方也很少利用,故事推展得不可思議得順利,頂多就是嘉中學生、記者這幾個樣板壞蛋角色奚落一下嘉農隊。
《KANO》的角色頗多,但大部分很制式扁平、缺乏人物複雜度。例如:近藤教練太太就是標準「美麗賢慧」樣板人物;近藤教練的女兒臉上就寫著「我是負責來讓觀眾說:『好可愛呦』的」、戲院前嘉中學生臉上就寫著:「我很欠打,是負責奚落嘉農好激發觀眾同仇敵愾心情的」;八田技師負責擔任有為青年角色,適當的時候出來以陽光大哥哥姿態鼓勵球隊。甚至有些角色,例如阿靜,似乎也沒那麼必要。
但為什麼會出現呢?可能是因為一個完美的故事裡,完美的年輕主角總需要有點小羅曼史吧。教練的家庭是這副模樣,可能是因為很多故事裡所謂「完美」的家庭都是這副模樣吧。但如果角色和情節可有可無的話,刪了可能反而較好,片長也會合理一點。
(圖 2. 摘自dadazim.com) |
坦白說,本片前半部的節奏讓我想起《黑暗騎士三部曲》大導克里斯托弗 ·諾蘭 Christopher Nolan:幾乎不给觀眾太多進入劇情的時間,而是蜻蜓點水式的,意思帶到就好。青梅竹馬的戀情是這樣,球員情誼是如此,從一盤散沙到常勝軍的訓練過程也是如此,都用一些常見的戲劇套路跟手法讓觀眾懂很淺層的概念,再穿插一些國內觀眾會買單的草根笑料點綴。
諾蘭的電影節奏也是讓觀眾懂一些表層情緒就好,懂了之後立即拉到下一個環節。觀眾不容易對這樣的故事和人物產生很深刻的連結。問題是諾蘭的電影主要是賣劇情設計上的炫技,觀眾看不到什麼深刻打動自己的東西,多少還是會被娛樂到。
但避開後半部打動人心的部份,《KANO》前半部劇情並沒有這種賣點,且許多表現手法予人的感覺是編導刻意要討好觀眾。儘管有人認為《KANO》媚日,這見仁見智,畢竟也不知道編導在經營這部作品的時候心理究竟怎麼想;且另一方面製作成本這麼高,討好觀眾有利於票房和成本回收,可能也是不得不為。
(圖 3. 摘自g.udn.com.tw) |
但話說回來,基本上個人還蠻喜歡球賽的部份。蜻蜓點水的節奏用來濃縮每場數小時的球賽變得很明快有力。有人說真實人生經常比小說家或電影編劇虛構的故事精采,《KANO》可說是最好的(?)示範。
《KANO》最精采的地方大多是貼近史實拍出來的部分,例如吳明捷血染棒球的奮戰。多虧了嘉農隊傳奇的精采故事和棒球比賽本身的張力,還有配樂,拯救了這部電影。當然如果能再合理一點,少灑狗血一點會更好。我知道很多看起來灑狗血的地方是根據史實,但如何表現編導還是有選擇的空間,平實沈潛一點不見得就不動人。錠者站起來大喊天下嘉農的時候,著實有點錯愕。
(圖 4. 摘自g.udn.com.tw) |
本片的熱血精神「不要想著贏,要想辦法不要輸」,固然是很不錯的價值。只是可能得小心喊多了變成另一種八股、不容挑戰的政治正確。然回到前頭說的所謂討好觀眾,也許編導其實無意討好誰,電影只是傳達了他們真心信仰的價值,而這些價值又剛好是現今台灣社會的主流意識。愛鄉、愛土地、希望振奮台灣沒什麼不好。但有沒有必要拍一部電影來特意宣揚這些價值,而且是以直通通、不太给觀眾思考空間的方式,從藝術價值角度來看是很有審思餘地的。《KANO》的方式,在我個人看來,偏向直接了當地塞東西给觀眾,思考複雜度有點欠缺。從某個角度來說,這樣的片子跟莒光園地宣教片的本質類似。也許本片監製魏德聖可以花點時間回味一下自己師父楊德昌的片子。楊德昌的作品可完全看不到這種直通通的風格。
我不否認個人檢視《KANO》的標準的確蠻嚴格的,但話說回來,台灣不是電影沙漠,拍出揚名國際影壇作品的導演也有好幾位(魏導的師父楊德昌便是其中之一),用嚴格的標準來檢視其實也不算不合理。只能說在一片讚好的浪潮下,讓人進戲院時對此片的期待有點高,而看完後落差有點大吧。